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于6月17日正式公布,全国共2883项课题获准立项资助。我校青年教师余吉祥博士申报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集聚的机制与中国地区差距演变趋势研究”课题获批青年项目立项,实现我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历史上零的突破。
我校是一所以农业为主的高等院校,自办学以来优势学科集中在农业领域,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科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以传统农业为主、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在农业类学科发展齐头并进的基础上加强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工作,通过不断积累,已取得一定成效。先后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项、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5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10项、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项目5项,教育厅重点项目7项,一般项目91项,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数量逐年增长。尤其是2010年度我校曾在经济理论学科首次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本次我校又在经济理论学科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的历史突破,体现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哲学社会科学类唯一的国家级项目,层次高,影响大,代表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水平。近两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国家社科基金等社会影响力大、评价等级高、成果质量要求严的重要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工作,切实采取多项措施加大申报力度与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一是,严把“出口”质量关。每次获悉项目申报信息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科研处精心筹划,积极组织、动员各教学院部教师参与项目申报,一方面通过聘请校外专家评审,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论证;另一方面,召开校学术委员会在校内进行严格把关,科研处逐项审核申报材料,力求做到指导有力、把关到位,绝不带着低级错误出校门。各二级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鼓励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学者积极申报。发挥课题负责人的创造精神和课题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加强合作与论证,从根本上提高了申报质量。
二是加大项目前期培育力度,支持教师为申报重要项目做好预研究工作。2010年,我校针对一批前期研究基础好、专家评议反馈意见较好的拟申报国家级、省级项目的课题进行遴选,最终启动一批校级预研项目,并设立专项经费对预研项目进行前期培育资助。本次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就是在校级预研项目前期资助的基础上形成的课题。通过项目的前期培育,提高了申报成功率。
三是充分发挥沟通联络功能,为项目评审提供服务。在申报评审过程中,科研处做到与国家社科规划办、省社科规划办积极沟通,及时把握最新的政策导向、立项指导思想,了解相关的申报评审动向,为教师提供相关信息。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的多少、完成质量的高低,是衡量高校科学研究能力和科研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次国家社科基金取得历史性突破,体现了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优良的研究队伍,科研处将进一步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工作,以此为载体,大力推进科研团队的形成与发展,力争实现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