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暑期“三下乡”系列新闻报道
作者:侯文涛等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9日 11:29    点击数:

农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一:绽放青春活力,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为了充分发挥农科专业优势,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农业实践,8月10—13日,农学院“星火青春,智向未来”院级社会实践团队在来到合肥市肥西县,开启参观、学习和调研之旅。

实践团队受到了肥西县丰乐镇双枣社区党委书记侯炯等人的热烈欢迎,侯炯希望实践团队能够切身体会肥西县丰乐镇和周边乡镇的发展变化,在亲身感受中体会乡村振兴政策落地的实效。

成员们走进农田,实地考察当地农作物生长情况,与当地农民交流经验,学习农业装备的使用。当地农民热情亲切的分享自己的种植经验,同时也向成员们询问了一些农业方面的问题,成员们认真记录问题并解答。

实践团队在严店镇参观了肥西百大农产品物流园,目睹了物流园的繁忙景象,深刻理解了工业对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当地青年的调研,成员了解了当地青年的乡土情怀和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憧憬。通过参观百亩荷花池,团队成员体会到了丰乐镇以荷撬动乡村振兴,全力打造的“荷香廊道”万亩特色产业带和形成的莲藕产业格局,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在三河镇,团队成员参观了杨振宁故居,感受伟大科学家的智慧之源,体会着千年古镇的存韵保真之美。实践团队在春水源生态农庄体会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也感受到了原生态的丰硕果实。

此次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们领略了肥西县的乡村振兴果实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激发了他们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农学院学子,一定发扬兴农济世的农学精神,继续为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乡村贡献青春力量。(作者:侯文涛 摄影:侯文涛)

农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二:培养奉献担当意识,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为传递社会正能量,培育青年担当精神和奉献意识,助力乡村振兴,7月25—30日,农学院“基层连线,共镌曙光”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成员结合当地特色举办了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在防汛期间,团队成员作为青年志愿者向受灾群众家中表达慰问并提供受灾物资,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受灾群众普及防汛减灾知识,提醒他们注意自身安全,防范次生灾害的发生。团队成员还耐心解答群众疑问,提供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帮助群众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同时,团队成员在屯溪区阳湖镇洽阳社区开展了“青春助力 民生传递——我是小小宣传员”活动。成员们深入附近小区、居民家中、超市等地进行宣传单的分发,向居民讲解有关内容,积极听取居民的意见与建议,并耐心解答居民们提出的疑问。此外,还参与了社区内的“暑期小课堂”托管班活动、“防溺水”讲座活动、青少年暑期晨跑活动,还参与了联合阳湖镇卫生院、皖南医学院开展义诊等活动。

此外,团队成员还前往屯溪区黎阳镇纵横青青幼儿园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交流活动。他们向幼儿园工作人员咨询当地普通话推广程度并了解当地对儿童学前期教育的培训课程和重视程度。通过这次交流,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乡村学前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也意识到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乡村的质朴与坚韧,也见证了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与无限潜力。他们纷纷表示要将所学知识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作者:胡晓 摄影:胡晓等)

农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三:知识润乡行,科普入农村

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乡村居民安全意识,7月20-25日,农学院院级“三下乡”实践队科普行者队来到阜阳市阜南县老观乡淮安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面对乡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科学用电、用水等安全知识了解不足的现状,实践小队的成员们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他们深知,知识的普及不仅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更是推动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从筹备之初,队员们便围绕“贴近生活、服务群众”的原则,精心设计了涵盖日常生活安全、健康生活方式、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科普内容,力求让科学知识真正走进乡村,深入人心。

活动期间,小队成员们化身为知识的传播者,他们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家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案例,为乡村居民带来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科普盛宴。在科普小剧场上,队员们自编自导自演,将安全用电、节水节电、防溺水等知识点融入情景剧中,让居民在欢笑中学习到实用的安全知识。问答游戏环节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居民们积极参与,争相抢答,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收获了满满的乐趣和奖品。为了更好地适应淮安社区的实际情况与文化特色,科普行者队还精心制作了定制化的科普资料。这些资料图文并茂,既有专业知识的精准阐述,又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方言俚语,使得科普内容更加贴近居民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

除了科普宣传外,科普行者队还充分利用此次机会,深入乡村进行实地调研。他们走访了当地的农户、学校、卫生所等,详细了解了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教育医疗资源分配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不仅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还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乡村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议。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乡村居民受益匪浅,也让参与其中的青年学生们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他们学会了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与人沟通交流,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更加坚定了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信心和决心。(作者:张瑞 摄影:张诗雅、黄雪)

农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四:推普筑未来,聚力促振兴

为了响应国家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8月1日—4日,农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普润乡土队在黄山市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队员们前往屯溪区黎阳镇幼儿园进行调研,通过与园内教师进行交谈深入了解到幼儿园普通话推广情况及在推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访谈结束后,队员们参观了幼儿园,了解了园内普通话标语和文明标语的张贴情况。

为了使实践活动影响更广、更有吸引力,队员们在当地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带领当地小朋友开展的读书活动受到广泛好评。朗读故事、诗歌以及互动问答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活动还特别邀请了呈坎镇的老教师为小朋友们普及普通话的相关知识。队员们用普通话与孩子们交流,鼓励他们大胆开口,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普通话的魅力。

队员们还在呈坎镇呈坎村进行了走访调查,他们发现当地居民普通话普及率较低,尤其是老年人群。呈坎作为旅游景点,普通话的推广能消除方言差异带来的障碍,增强村民与游客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实践小队的成员们亲身体验到乡村居民的生活状态、了解了国情民情,还加深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理解,激发了他们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责任感。(作者:宋源佳 摄影:胡晓等)

农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五:传承红色精神,寻迹红色郎溪

为纪念并缅怀革命先辈,同时为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7月12—13日,农学院“传承红色精神,寻迹红色郎溪”实践小队怀着求知的热情走进宣城市郎溪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走访红色基地、实地采访、聆听讲解等形式,感受到为了建立新中国,数以万计的英雄儿女踊跃投身革命的伟大革命精神。

7月12日,队员们来到沙桥红色教育展示馆,走进展示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浮雕和六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铜像,讲解员依次向队员们介绍他们的身份和英勇事迹。跟着讲解员的脚步,顺着历史时间线,一个个鲜活的抗战英雄形象不断呈现在队员们面前,他们用生命演绎红色精神。实践团队还了解到了郎溪目前在各方面取得的建设性成就,增强了建设郎溪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参观结束之后,实践团队在沙桥红色教育基地语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对党的历史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队员们纷纷表示,要继续传承红色精神、发扬红色文化,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不断锤炼自己的革命意志,不断增强自己的革命勇气。

次日,队员们参观了姚村苏维埃政府旧址,了解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了解了郎溪当地背后的历史。一场场战役书写着现在和平的来之不易,一个个英雄讲述着中国人民的英勇无畏。随后实践团队成员来到村民家中聆听老一辈人讲述红色革命故事,感受这段特殊的关于郎溪县的历史。通过这次走访调查,实践团队深刻感受郎溪县特有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了大家强烈的爱国热情。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加深了实践团队成员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与历史的对话,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们肩负着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的重任。(作者:梁婷婷、姚诚茁 摄影:梁婷婷等)

农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六:探索现代农业新路径,点燃乡村振兴新希望

为了让青年学子在参与中增长见识、锤炼本领,坚定了投身乡村振兴的决心与信念,7月8—10日,农学院“乡情缘起,兴新向农”校级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六安市金安区木厂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队员们首先来到农业综合服务站了解了当地农业综合服务的基本情况。通过参观,队员们对如何利用综合服务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有了直观的认识。金安区木南生态园展示了现代生态农业的前沿技术,队员们见识到如何通过科学管理和环保措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园区的负责人还向队员们详细讲解了绿色种植的理念和技术、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的先进措施。队员们还实地参观了钱氏藕业有限公司,了解到钱氏藕业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改进传统农业,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产品质量的保障。

同时,队员们还走访调研了孟刚村田间家庭农场这种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型农业模式,农场主分享了如何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科学的种植技术,实现农业增收和家庭幸福的双赢。队员们还参观了两家现代化农业类企业,一家是袁江农业种养殖公司,在该公司了解了动物养殖中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家是安徽圣泉生态农业科技公司,该公司通过智能灌溉系统、精准农业技术等,致力于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可持续性。最后,队员们在六安市恒丰种养合作社,了解了合作社在种养结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为队员们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深入了解了现代农业的科技应用和综合服务。通过与多家农业企业和机构的交流,队员们不仅增长了见识,还明确了职业定位,对农业科技和乡村振兴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作者:张宇 摄影:候书阳、张贤阳)

农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七:防火于未“燃”,我们在行动

为‌提高公众的防火意识和自救能力,‌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8月10日,农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智行乡野团”前往安庆市岳西县五河镇茅山村开展了山林防火知识宣传活动。

实践团队成员通过与当地的村干部进行交谈,了解到当地的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多数是农村消防观念落后、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知识匮乏,最终导致火灾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和防控。队员们便通过上门宣传的方式向当地的村民普及防火知识,通过展示山火爆发后的照片和视频,使村民直观地认识火灾的严重性,提高村民的防火意识。队员们还向村民发放了防火宣传单,向群众详细地讲解防火安全知识。团队成员还与小朋友们做了一个情景模拟的小游戏,模拟火灾发生的时候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通过有趣的游戏加深了小朋友脑海中防火和自救的知识。

此次活动不仅向村民宣传了防火知识,团队成员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安全知识,他们纷纷表示还会积极开展更多有益的活动,为构建和谐、安全、美好的乡村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王娜 摄影:杨兰兰)

农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八:调研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意愿,助力乡村振兴

大学生回乡就业不仅关系到个人发展,更关乎到乡村振兴。为此,农学院暑期“三下乡”团队“拓梦者——乡村振兴团”自暑假以来,积极开展“安徽凤阳籍大学生回乡就业的意愿、障碍及对策分析”实践调研,深入了解凤阳籍大学生回乡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

7月30日—8月2日,实践团积极筹备调研活动,制作横幅、设置调研问卷、前往凤阳县地方政府咨询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相关优惠政策等。8月3日至8月6日,实践团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深入安徽凤阳的各个乡镇发放纸质问卷100份,线下个案访谈10人,与在读大学生以及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对凤阳籍大学生回乡就业的意愿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通过这些方式,团队收集了大量关于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的第一手资料。实践团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有60%的受访者表示“可以考虑”回乡就业。通过本次调查,团队成员了解到,尽管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的前景光明,但现实中仍存在不少困难。这些困难的克服和问题的解决不仅取决于大学生本人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做好各种配套服务工作。

借助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进一步了解了大学生回乡就业意愿和影响因素,提升了社会调研能力,并为制定大学生回乡就业促进政策提供参考。(作者:郭昊 摄影:郭昊等)

(特约通讯员:薛晶晶 审核:张轶辉)

版权所有(C)开云在线登录 - 开云(中国)  农学院  地址:凤阳校区西校区躬行楼5号楼4层